最新资讯   New
现场免费测农残,守护师
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陈自
武汉科技大学后勤保障部
武汉理工大学后勤管理处
后勤管理处开展国庆中秋
我校荣获湖北省高校智慧
多维度发力,用心服务、
后勤管理处开展校园绿化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你的位置: 首页 > 信息中心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武汉基层应急创新实践④

吸纳优势资源建设模式:多方资源灵活整合,“就地取材”巧织安全网

2025/11/11     点击:

极目新闻2025-11-11 15:40极目新闻记者 叶文波

通讯员 李欢 周丽娜

实习生 王怡琳 于秋雨

前言:

武汉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应急能力提升,以全域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为突破口,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基层应急管理“武汉样板”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全覆盖建成社区应急服务站1505个,累计处置安全隐患22万余起,参与处置各类初期险情2.8万余次。社区应急服务站正成为风险巡查、隐患报送的“前沿哨所”,也成为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“第一响应单元”。

2025年,武汉启动20个社区应急服务“标杆站”建设,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推进。围绕“四种能力标准”和“五类保障标准”,武汉市在不新增编制、不追加投入的基础上,通过机制与资源整合实现效能提升,探索形成四种特色建设模式。本期,《楚天都市报·极目新闻》重点介绍“吸纳优势资源建设模式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湖工社区应急服务站

在武汉的一些社区里,身边的保安、邻家的退役大学生、甚至是热心肠的志愿者,都可能是在紧急时刻第一时间站出来的“应急先锋”。这并非偶然,而是武汉在全市推广“吸纳优势资源建设模式”的生动缩影。通过盘活现有资源,将高校人才、商圈物业、志愿队伍等社会力量灵活整合,武汉正为超大城市织就一道独具韧性的基层应急防护网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五站联勤织密老旧社区应急网

“老旧社区往往物业力量弱、专业应急力量不足。我们推动邻近社区联动协作,实现资源共享,有效补齐单一社区应急短板。”江汉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汉兴街道常二社区是江汉区众多老旧小区中的一个,物业力量薄弱,辖区空巢老人多,应急专业力量不足。如何应对?该社区应急服务“标杆站”根据自身特点,积极整合周边5个社区资源,探索建立了社区应急服务站联动联勤工作机制,通过打通信息壁垒、共享装备力量、强化训练演练、完善应急预案,初步形成了“一盘棋”调度、“一张网”防控的基层应急新格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常二社区应急服务标杆站

目前,该片区已构建起“1+4+47”工作体系:一个标杆站(常二社区)、四个应急服务站(常三、常四、华苑、杨汊湖等社区)以及47个基础网格。志愿者队伍也被纳入网格化管理,并与辖区消防站联动,定期开展比武演练,有效弥补老旧社区应急力量不足、物业管理力量薄弱等短板。

江汉区应急管理局介绍,以常二社区“标杆站”为枢纽,在突发事件中可统筹调度周边社区应急人员与装备,通过标杆站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社区应急服务站,形成区域协同的应急处置合力。目前,常二社区自有应急队员8人、其他人员40人,联动邻近社区应急力量达210人;社区自备9类装备共115套,还可调动周边社区装备1100余套。今年以来共排查隐患45处,及时处置38处,跟进整改7处,有力守护了辖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为推动社区应急服务可持续发展,江汉区于2022年出台《社区应急服务站(微型消防站)奖励办法》,2025年又针对性制定《基层应急救援奖励办法》,对在事故应急抢险救援、重大活动保障、突发事件先期处置中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典型予以嘉奖。截至目前,已奖励93起行为,发放奖金4.8万元,其中今年奖励26起、1.3万元,并且奖金直发至队员个人,有效激发了基层人员参与隐患排查与先期处置的积极性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“陆海空”退役大学生齐上阵校园力量注入社区应急

洪山区作为知名的“大学之城”,社区应急服务站巧妙借助高校人才与场地资源,通过“高校+社区”共建模式,有效充实基层应急力量。湖工社区书记、主任袁宏志自豪地介绍:“我自己是退役军人。我们站的应急队员都是在校退役大学生,海、陆、空三军都有!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袁宏志指导大学生志愿者使用“天眼”

狮子山街湖工社区位于湖北工业大学南家属区,属单位型社区,社区房屋结构复杂,既有高层建筑,又有超过30年的老旧建筑,还有条件简陋的平房,一直是基层治理的重点、难点。2021年7月,湖工社区在洪山区应急管理局、狮子山街道办事处和湖北工业大学的支持下打造了社区应急服务站,成为洪山区第一批通过市级验收的应急服务站。建站以来,依托“社校联动”机制,已成功处置多起初期火情与居民紧急救助事件,并在2023年4月驰援武南社区,解救30余名雨中受困居民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大学生检查装备器材

2025年,该站升级为应急服务标杆站。袁宏志表示,社区充分挖掘高校资源,以湖北工业大学“蓝焰先锋安全社”、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“橄榄绿应急服务队”为骨干,组建起以退役大学生为主的应急服务队伍。他们“退伍不褪色”,在基层应急实践中继续发光发热。目前队伍已吸纳60名大学生志愿者,承担日常宣传、隐患排查与小型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等任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大学生开展包扎、灭火等技能训练

夏先龙是该应急队伍的第一批队员、首任队长,2018年入伍,2020年入学,从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后,因表现优秀,已留校工作。现任队长、在校退役大学生杨敬宾说:“我们的应急队很有部队作风,纪律性强,大家集体荣誉感也很高。”刚加入不久的湖北工业大学学生葛俊峰则表示:“能为社区居民服务,特别有成就感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大学生志愿者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

应急队员在湖北工业大学安全教育基地学习急救知识此外,洪山区应急局还特邀专家团队深入湖工社区,开展风险评估专项调研,指导社区制定十项制度,推动应急服务站从“经验主导”迈向“制度规范”,真正实现“苗头不出社区、小事不出网格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各类资源“活”起来

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,“吸纳优势资源建设模式”不拘一格,核心在于“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”。除了连片社区共享、与高校共建外等模式外,还包括街道资源整合、志愿协作等多种形式。

硚口区五彩社区实现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在“街道资源整合”方面,充分依托街道层面的优质资源,提升社区应急服务能力。硚口区五彩社区位于汉正街核心商圈,属商居混合型老旧社区,人员密集、流动性大,自身应急资源有限。该社区标杆站与同一栋楼的街道城运中心、消防应急队实现资源共享,实现视频监控系统、标准化应急指挥室、视频监控室的资源共享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硚口区五彩社区应急装备

同时组建起一支100人的复合型应急队伍,涵盖社区应急队员、专业医护人员、市场物业人员和党员群众志愿者,实行24小时值守。经过系统培训,队员们掌握了应急处置、医疗救护、后勤保障等多项技能,成为社区应急的“主力军”。此外,社区还将街道城运中心与消防队的20名人员纳入联动体系,构建起立体化的应急保障网络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荆楚救援队开展技能培训

在“志愿力量协作”方面,武昌区东亭社区是常住人口过万的老旧社区。社区积极联动“七宝巡逻队”(以老年志愿者为主)和荆楚救援队(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护力量为主),组建16人的核心应急队伍,并吸纳志愿者190人,共同参与社区巡逻、隐患排查与先期处置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东亭社区应急服务站

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吸纳优势资源模式”以“缺什么、整什么”为理念,充分整合周边社区、高校、医院、商圈、志愿队伍等优质资源,将原本分散的“碎片化资源”,包括人力、物资与技能等有机串联,构建起一张韧性十足的社区应急网络,有力支撑社区应急服务标杆站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。

该负责人表示,该模式是对前三种建设模式的有力补充,适用于老旧小区、商业街区以及高校周边等资源禀赋独特的社区推广。